金属层的形成主要采用物理汽相沉积(Pysical Vapor Deposition,简称PVD)技术,主要有两种PVD技术:蒸发和溅射。蒸发是通过把被蒸镀物体加热,利用被蒸镀物在高温(接近其熔点)时的饱和蒸汽压,来进行薄膜沉积的;而溅射是利用等离子体中的离子,对被溅射物体电极(也就是离子的靶)进行轰击,使汽相等离子体内具有被溅镀物的粒子(如原子),这些粒子沉积到硅片上就形成了薄膜。
铝是用于互连的最主要的材料之一,因为铝的价格相对低廉,并且铝能够很容易和二氧化硅反应形成氧化铝,这促进了二氧化硅和铝之间的粘附性。在生产中采用电子束蒸发工艺淀积铝膜,大致步骤为:圆片在清洗液中清洗干净后浸入HF溶液中去除表面的氧化层,去离子水冲洗后离心甩干;将圆片装上行星盘,把行星盘装回蒸发台后就可以开始根据程序淀积薄膜,可以根据需要觉得是否对蒸发的圆片衬底加热。
已经完成前道工序并且表面已经氧化光刻,送入正蒸间进行表面金属化,具体步骤如下:
一、前处理
清洗:对应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清洗方式
泡酸:将圆片浸入5%的HF溶液中浸泡20S左右,然后冲水后甩干。对于肖特基产品采用1%的HF溶液浸泡30S。泡酸后的圆片在2小时之内必须正蒸,否则要重新泡酸(防止放置过长时间产生氧化层)。
二、正面蒸铝
将泡酸完的圆片装在行星盘上,放入蒸发台中,按照程序进行蒸发淀积。蒸发的铝层的厚度一般根据芯片功率的大小来确定,从1.4μm到7.5μm不等。一般肖特基等二极管铝层厚度在5μm左右,如果芯片面积大的话加到7.5μm。
目前用的蒸发台有ULVAC EBX-2000和ei-5z,都是电子束蒸发台。铝蒸发的工艺温度为110℃,厚度不同,蒸发速度有所不同大致为15A/S。
三、合金化
为了在铝和硅之间形成欧姆接触,还必须在惰性气体或者还原的氢气环境中进行一次热处理,这一加热过程称为合金化或者低温退火。当铝硅界面的温度达到300℃以上时,硅会以一定比例固溶到铝中,从而在界面处形成一层铝硅合金,铝通过合金层与接触孔下面的掺杂半导体接触,从而获得金属和硅的欧姆接触。
合金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控制参数有:温度(一般为500℃左右)、时间、气流速度等。
1、氮气合金
圆片经过正面蒸铝光刻并用210硅腐蚀液处理后后传入合金间,用去离子水冲洗后,按照工艺条件(一般为500—530℃)进行合金处理,步骤同金扩散,不要进行后处理。
2、氢气合金
圆片经过正面蒸铝光刻后传入合金间,用去离子水冲洗15min后,按照工艺条件(一般为500—530℃)进行合金处理,步骤同金扩散,不要进行后处理。由于氢气和氧气混合易爆炸,所以在氢气合金中需要用硅橡胶塞子塞紧石英管口,并且在石英管口有一个点火装置,可以将里面多余的氢气在管口烧掉以免泄露。
3、氮氢合金
氮氢合金是先向炉管中通入退火进行N2合金,接着通入H2进行H2合金。工艺温度一般为500—530℃。
4、氮气烘焙
氮气烘焙在净化烘箱进行,一般紧接着氢气合金、氮气合金后进行,工艺温度为(300±10)℃。
进行合金是温度过高发生的异常有铝层发黄,即铝在高温下被氧化。
四、正面蒸铝后QC检验
蒸发形成铝膜之后需要进行检验,主要有:
1) 铝层厚度:通常利用四探针法测量出铝层的电导率,再根据铝层厚度和电导率的关系换算出铝层的厚度。器件对铝层厚度有一定的要求,通常根据芯片的功率和面积大小来确定膜厚,铝膜太厚光刻时不容易套准,太薄会影响封装过程中引线键合的强度,而且也会由于电流过大而影响可靠性。
2) 铝层表面检查:表面应该光亮,颗粒正常,如果铝膜由于氧化而表面发黄会影响引线键合牢度,也影响光刻。
3) 铝层与硅片的粘附性良好,要求没有铝层脱落等状况。
更多的半导体清洗设备相关资讯可以关注华林科纳CSE官网(www.hlkncse.com),现在热线咨询400-8768-096可立即获取免费的半导体清洗解决方案。